央视批评康巴赫虚假宣传,百年德企假洋鬼子还能走多远?

2021年1月2日 评论 4

最近央视曝光的"假洋鬼子"康巴赫,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

央视《正点财经》栏目指出,这家公司常年打着德国制造的旗号,对外销售旗下的国产锅具,此前已经因为虚假宣传行为,被当地监管局两次处罚。可以说,这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假洋鬼子"品牌。

今天,我们就来深扒假洋鬼子康巴赫崛起背后的真相。康巴赫作为一个互联网品牌,深谙"讲故事"之道,以"德国高端品牌"、"百年企业"、"原创发明"、"德国技术"将一个土生土长连自己的生产线都没有的金华企业包装成了一个历史悠久的高端洋品牌,吸粉无数,吸金无数。按康巴赫自己的话说,短短几年时间,销量就跃升为"全球"第一。

然而,康巴赫精心包装的品牌故事,无非是利用了消费者的"崇洋"尤其是崇拜德国品质的心理和信息不对称的优势而已,但凡有一点法律知识、熟悉一些检索工具,随手扒扒都能看穿底裤。

先说这所谓德国高端品牌吧。德国专利商标局的登记信息显示:欧盟范围内共有三个与康巴赫相关的商标,均为中文康巴赫及其拼音首字母缩写KBH组合商标,申请时间分别为2012、2013和2019年。

姑且不说这德国高端品牌为啥会用德国人看不懂的中文和汉语拼音首字母做品牌,这三个商标的申请人已经足以说明所谓的德国品牌其实就是个假洋鬼子——2012年的商标申请人为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2013年的商标申请人为浙江中康厨具有限公司,2019年的商标申请人为康巴赫厨具(德国)有限公司,而这三家公司的大股东和法定代表人都是一个叫周和平的中国人,也就是频频在各类新闻发布会上亮相的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老总!网上更有在德国居住的华人爆料,在德国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康巴赫这么个牌子。既然这德国品牌都是假的,就更不用说什么高端不高端了。

再说说这所谓"百年企业"。康巴赫在很多公开场合都自诩为"百年企业",称其母公司康巴赫厨具(德国)有限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1911年。然鹅,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的工商登记信息明白写着,该公司的股东是包括老总周和平在内的三个自然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过什么德国股东。

而德国的公司注册信息显示,这所谓的德国母公司康巴赫厨具(德国)有限公司,就如咱们前面说过的,是周和平先生自己在德国成立的,成立时间为2012年11月1日,晚于国内的浙江巴赫厨具有限公司(2012年7月3日)。更为神奇的是,这家德国"母公司"的主营业务竟然是"瓷器、玻璃器皿、木制品及柳编制品的销售代理",和高端炊具没毛线关系,而且雇员也只有周和平先生一人!这样的公司,能完成康巴赫所宣称的德国研发、生产和销售了,真的是个奇迹!

最后是这个"原创发明"和"德国技术"。康巴赫一直信誓旦旦称蜂窝不粘是它的"原创发明"、"德国技术",先后在媒体面前描述了一个周和平先生多年前在德国看见中世纪盔甲受到启发后研发出了蜂窝不粘的故事,和一个多年前受德国顶尖"蚀刻"刀具启发将技术迁移到炊具上的故事(话说,这一个技术还能受两件截然不用的事启发,也是稀奇),并且扔出了一个编号为ZL20131008929.6的中国专利和一个编号为A47J37/10的德国专利作为佐证。

无情的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显示,这个中国专利是浙江康巴赫厨具有限公司在2019年10月15日从一个叫肖进的个人手里买的,而肖进又是在2018年8月2日从一个叫叶雪霞的个人手里买的,和周和平先生或康巴赫都没有什么关系。

而德国专利,则是个笑话。德国从来没有这样编号的专利啊!德国专利的编号体系是DEXXXXX啊!这个A47J37/10只是国际通用的对专利技术归类的群组号啊!当然,康巴赫可以说德国专利号是个乌龙,因为毕竟他们"德国母公司"真的在德国申请过一个编号为DE2019105646的专利,只是这个专利是2019年10月14日刚刚申请的,其保护范围翻译成中文大概是"一种锅口有抗菌层、锅内有一定高度的网面的不粘锅),与康巴赫产品主打的蚀刻技术、蜂窝不粘没有任何关系。

其实,康巴赫的故事和多年前315晚会曝光的"达芬奇"虚假宣传一案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中国人在国外注册个商标,假装自己是个洋鬼子,然后编造出各种故事,让消费者以为产品是在国外研发或制造的。

只不过,康巴赫乘着网红直播的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更快,一不小心成了"全球第一"。造假者的手段并没有变得更高明,值得庆幸的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聪明的消费者一眼便能看出破绽。

就在央视曝光其假洋鬼子身份后不久,康巴赫紧急通过媒体对外发布声明,坚称自己系"德国品牌"且是"不争的事实"。在评论区,随处可见网友的差评。有位网友一针见血指出:"德国注册个公司,品牌,然后宣传上告诉大家是德国品牌,可是德国根本就没有销售这个东西"!

不论是康巴赫也好,此前的香武仕音箱、达芬奇家具也罢,这些"假洋鬼子"无不折射出中国制造的最大悲哀。"悲哀"在于,这些企业没有信心也没有耐心去经营自己的品牌,而是投机取巧、自我标榜是"外国制造",以欺骗消费者的方式饮鸩止渴。

试想一下,如果产品质量过硬,还需要自我标榜,贴上"洋牌子"?

文章来源:聊电商 央视新闻综合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