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维权,真骗局!119万大数据揭秘灰产,持牌机构100%中招!窝点网站大曝光

2022年5月15日 评论 0

随着我国个人投资者数量爆发式增长,一些不法分子也蠢蠢欲动,各式证券类骗局频出。

券商中国记者调查发现,自2019年就“冒芽”的虚假网络代理维权,至今仍然层出不穷,而且已经不再仅限于传统的网站、微信平台,也进入了雪球、小红书等新兴平台,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所谓虚假网络“代理维权”,即相关个人或机构打着“代理维权”的幌子,通过“制作文章模板-人工干预细节文本-批量生产文章”的套路,在网络上发布经某某“职业维权”协助成功追回的“案例”,将编造的海量负面信息作为引流手段,吸引投资者支付维权费,并碰瓷券商、期货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金融机构。

传统的证券诈骗往往许诺投资者较高的收益率,利用投资者投入少量资金短期内就能收到“高额回报”的心理,设下诱饵。但偏偏有不法分子反其道而行之,口口声声说着“让投资者擦亮眼睛”“谨防诈骗”,以帮助投资者“维权”“追回损失”之名,行着诈骗与敲诈之实。

虚假网络维权套路深

虚假网络维权套路有多深?口口声声喊着让你“注意风险,谨防诈骗”“收集证据维护自身权益”的文章,背后目的却并不单纯。

自2019年以来,网络上各式各样的所谓“代理维权”文章就层出不穷。

“惊天黑幕”“骗局大曝光”“XX机构恶意喊单害人不浅”“受害者亲述骗局套路”……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在百度、微信、贴吧、QQ等社交平台上,以“退款”“维权”“追回”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就能够发现大量“职业维权”的信息。如此共情的标题和描述,让许多投资失败的投资者找到了情感归属,认为有可能追回投资损失。

甚至于,在各类搜索引擎上搜索证券、期货、投资咨询公司名字,都能看到诸多维权信息,这些信息大同小异、真伪难辨。网络上出现了不少维权个体或机构,号称自己是专业的律师团队,能够迅速帮助投资者讨回在非法交易平台的经济损失。

从维权文章或帖子的内容来看,往往大同小异、似是而非。先给出曝光平台名称,再以投资者的口吻介绍“上当受骗”经历,包括:平台业务员承诺“高收益零风险”,购买咨询服务后产生大量投资亏损;被拉到股票群缴纳服务费,但亏损越来越多;购买专业软件后亏损越来越多……方式方法林林总总,关键字却总离不开“服务费”、“亏损”和“受骗”。

在文章的开始或最后,总会出现发帖者的最终目的:“正义只会迟到但从来不会缺席,法律咨询微信/电话:XXX,帮你伸张正义,追回亏损。”“当发现自己被骗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等待,应该积极采取行动,冷静的收集好被骗证据,寻找XX法援,在第一时间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最快的挽回损失!”。发帖者还会留下一定的维权联系方式,鼓动投资者第一时间寻找所谓“专业维权人士”的帮助,“挽回被骗的血汗钱”。

殊不知,这只是职业“网络维权”团队的套路。

实际上,有关人士通过“制作文章模板-人工干预细节文本-批量生产文章”的方式在网络上发布一些经某某“职业维权”协助成功追回的虚假案例和不实信息,甚至结合SEO(搜索引擎优化)技术,联系部分网站站长,加大信息在搜索引擎的权重,获取大量曝光,将编造的海量负面信息作为引流手段,进而实施网络诈骗。

除了前几年“代理维权”信息多发的网站、微信等平台。近年来,在微博、雪球、今日头条、知乎等新兴的社交、资讯类平台,券商中国记者都发现了大量发布代维信息的踪迹。

微博上的“代理维权”信息

微博上的“代理维权”信息

小红书及雪球上的“代理维权”信息

业内人士认为,当下网络虚假代维现象层出不穷、愈演愈烈,不仅对金融市场秩序产生干扰,对正规机构的合法合规经营造成影响,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也容易构成二次伤害。

大数据曝光“灰产”!持牌机构100%被“碰瓷”

近日,券商中国记者邀请到上海某科技公司运用爬虫抓取网络维权信息(基于百度搜索、搜狗微信平台),结合大数据和NLP技术对样本内容建模分析,对针对金融机构的网络维权现状进行研究。团队以所有投资顾问公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等持牌金融机构作为研究对象,并列举了81个具有维权特征的关键词进行组合,得出近4万多种搜索词组合。

结果显示,在抓取到260万条信息数据中,基于BiLSTM- DPTextCNN深度网络模型以及金融领域情感词典构建的深度联合学习模型,最终筛选出近119万篇符合特征的维权文章。其中,证监会旗下140家证券公司、81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150家期货公司全部命中,成为“维权”对象,命中率达100%,371家机构无一幸免。

那么,这些虚假网络维权的文本都有什么特征呢?

特征一:超八成虚假维权信息集中于部分窝点网站

近119万的负面舆情信息中,按文章来源看,Top20的网站覆盖了87.5%。其中万**最高,涉及近22万条负面舆情信息,占比总样本18.5%。其次有胖**、起**、老**分***、法**等。大部分网站为发布虚假维权信息的窝点网站,且网页文章均包含明文标注联系方式。

此外,在百度、微信公众号、搜狐等平台,也零星分布着一些“代理维权”的内容。

胖窝网的虚假“代理维权”文章

老客网的虚假“代理维权”文章

特征二:联系方式高度重合,同一手机号最高出现2.46万次

进一步分析这些所谓的“网络维权”文本,可以看到74%的文章都带有手机号、微信号、QQ号等联系方式,并且这些联系方式存在高度一致的情况。

具体来看,研究中解析出文本类联系方式(手机号、微信号、QQ号)的文章近88万篇,比例高达 74% (剩余的26%联系方式为图片或者站内消息,因时间关系未进行识别解析,但不影响整体分析结果)。其中,去重明文手机号20,417个,单个手机号最高曝光达24,644次。

以老客网为例,多篇“维权”文章均留下了同样的手机号。

特征三:话术有“套路”,发现多达1.4万个模板

当然,这些虚假“代理维权”的文章话术也是有套路的,同一套话术可以换个讲述人、换一个“碰瓷”的金融机构,摇身一变出现在另一个人的“现身说法”之中。

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不法分子撰写了多个模板,再不断复制文本“碰瓷”金融机构。本次大数据研究也对这些模板进行了分析。具体来看,本次建模分析共挖掘出1.4万个模板,涵盖近49万条负面舆情信息,占总负面舆情信息的41.2%。其中,能关联100篇以上的模板956个,总覆盖率60%。

数据还显示,有约50000篇“代理维权”文本套用了35个模板,其中有10个模板涵盖的文章数量均超过1500篇,使用率最高的一个模板甚至出现在3211篇文本中。

比如看以下的两个文本,一位文章发布者自称“民众投顾收取服务费正规吗?投资被骗可追回!是该投顾的内部学员,是这个骗子公司的受害者”,并留下了联系方式。而在另一篇文章中,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内容,标题被替换成了“益盟投顾收取服务费正规吗?”。

金融机构屡遭“碰瓷”

券商中国记者获悉,对于专业“代理维权”的团伙而言,他们的目标,往往是吸引客户支付维权代理费或手续费,同时利用投资者的诉求“碰瓷”金融机构。

一般而言,如果投资者有需求联系他们,代维业务员在询问平台名称及损失金额后,会提出“维权费是追回资金的20%-50%不等”,并需要签订委托合同。有部分代维机构还要求投资者手持身份证拍照、拍摄视频等。

而后这些代维权机构使用的追回退款策略,却是利用投资者提供的材料进行投诉威胁。客户在和代维机构确立了委托关系后,“维权老师”会对投资者进行话术指导,如效果不好,还会威胁“不退款就找XX媒体曝光、去证监会投诉。”如自下而上威胁未果下,代维机构还会为投资者提供证监会投诉方式以及编造投诉材料说明等。

业内人士表示,这些“职业维权”团伙反复挑战法律的底线。不仅严重困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影响营商环境,“职业索赔人”滥用投诉举报、信息公开、复议诉讼、监察投诉等权利,还挤占了有限的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

在调查过程中,券商中国记者发现,相关代理大多自称XX法援或XX法务,正规律师事务所比例并不多。但在宣传之时,却宣称“专业维权律师团队”。为何频繁借用“法律援助”名义?据资深律师介绍,目前国内的法律援助体系是由法律援助机构或律所组织律师,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其中,由于法律援助的“无偿”性最为大众所熟知,因而被代维机构所广泛采用来吸引客户。实际上,对于炒股亏损等经济纠纷,不可能适用法律援助的条件。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代理维权团队编造的一些子虚乌有的所谓旗下员工“恶意喊单”“恶意带单”等不实信息,也让金融机构的声誉与形象遭受严重的抹黑。其中,证券投资咨询机构遭遇“碰瓷”的频率最高,此前,包括河南和信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大摩证券投资有限公司、江苏天鼎证券投资咨询在内的多家公司发布相关诋毁信息的声明。

一家中小型期货公司的总经理告诉券商中国记者,近年来该公司也遇到过类似的案例,有投资者拿着材料在服务过期后以投资亏损、威胁举报前来要求退费,话术颇有套路,背后也多为代维机构的教唆。

警惕非法“代理维权”陷阱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近年来,职业网络虚假维权在证券、保险、信用卡债务等各个领域遍地开花。与此同时,金融产品“职业代理维权”的情况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出台《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切实保护平台经济参与者合法权益,打击以“打假”为名的敲诈勒索行为。

2022年3月15日,北京银保监局就发布了风险提示。北京银保监局表示,不当维权面临“四大风险”。一是纠纷解决遭阻碍,“代理维权”的组织和个人一般不具备法律执业资格,其通过编造或歪曲事实进行恶意投诉,不仅阻碍消费纠纷正常解决,还扰乱了金融市场正常秩序,甚至涉嫌违法犯罪。二是信息泄露隐患多。三是经济负担更沉重。四是征信污点影响大。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警惕非法“代理维权”侵害,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

一是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广大消费者应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或服务。

二是拒绝非法代理维权行为。非法代理维权组织或个人以“代理维权”之名,捏造事实、违背合同约定,不仅扰乱正常金融秩序,甚至涉嫌寻衅滋事和敲诈勒索,突破法律底线。消费者应珍惜个人信用,警惕参与非法“代理维权”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不轻信虚假承诺,拒绝参与违背合同约定、提供虚假信息、编造事实的恶意投诉。

三是依法理性维护自身权益。消费者在购买金融机构产品或享受服务过程中发生纠纷的,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投诉,主张民事权益。若消费者未能与金融机构通过协商解决纠纷,可以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通过投诉、调解仍不能解决民事纠纷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是防止个人信息外泄。增强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保护好个人金融信息和家庭信息,避免出现信息外泄、信息盗用等风险,给自身信息安全埋下隐患。如发现合法权益受到不法行为侵害,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特此鸣谢!】

反传防骗,我们一路同行!

用专业手段揭露骗局真相,让更多人不要被骗,请关注下面公众号

多一人转发,少一人被骗,爆料,咨询请添加微信号:LJZX315777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