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反传防骗团队,您身边的反传防骗顾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互联网生活已是常态化,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但每个人在享受快捷“网络冲浪”的同时,个人信息也在不知不觉间被泄露,给电信网络诈骗分子提供了更多利用高科技实施诈骗的机会。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总体形势严峻,且日益呈现技术对抗性强、诈骗手法多样、诈骗目标年轻化等新特点与新趋势,一定程度上破坏人民群众财产利益,给无数人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损失,已成为当前严重危害社会安全的问题之一。面对诈骗分子的百般套路,中老年人才容易遭受电信诈骗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据相关数据多维度分析当前违法犯罪形势,从受骗人年龄结构来看,年轻人已经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主体。
何为电信网络诈骗?新形势下为何年轻人越来越多地成为各种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本文围绕上述话题,浅谈年轻人为何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心头肉”,以及如何防止年轻人误入电信网络诈骗陷阱。
何为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打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被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被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为提高诈骗成功率,增大受害用户接触范围,诈骗分子不断更新诈骗手段,从单一的电话诈骗转变为跨平台诈骗,逐步将短信、微信、QQ、淘宝等各大网络热门应用平台作为诈骗实施平台与渠道,先是通过网络购买个人信息等渠道收集受害者身份征号、住址、电话号码、各大购物类软件消费信息与隐私记录,其次通过冒充“老朋友”、网络客服人员,约会交友,购物退款、信息链接植入木马病毒等层出不群、难以识别的诈骗方式,骗取受害者信任。在得到受害者的信任后,诈骗分子最终实施诈骗。从诈骗实施角度来看,电信网络诈骗实施渠道更加多样,呈现出诈骗技术向高科技靠拢、诈骗技术产业链条逐渐完善且日益呈现同质化等新特点。从受骗群体结构来看,受骗用户趋于年轻化,“80”“90”后年轻人已经成为诈骗分子的重点诈骗对象。
为什么年轻人反而更容易被骗呢?
一、网络触角延伸,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交友互动、购物消费等大多依靠互联网,互联网不受空间限制、互动交流性强、信息共享开放,深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年轻人作为互联网主要用户,是数字时代的主要受益者,善于运用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等各类互联网应用获取信息,但受益与风险并存,同时也更容易被接触到的虚假信息所迷惑,面对精心设计的误导性广告和虚假信息时,无法正确判断信息真实性与可靠性,缺乏足够的警惕能力和辨别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受骗的风险。
二、阅历相对不足,信息分辨能力欠缺。相比较其他年龄段的人群,大多在工作岗位或还在学校学习的“80”“90”群体,社会阅历不足,思想单纯,缺乏足够的生活经验和成熟度,面对“杀猪盘”交友诈骗、兼职刷单、冒充电商客服退款等形形色色的电信网络诈骗,缺乏足够的辨别欺诈能力以及灵活应对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策略,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鼓动,被误导或上当受骗。
三、消费观念错误,快速致富欲望强烈。“直播打赏、抢购限量版球鞋,都是生活必需”,很多年轻人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涨,收入增速赶不上欲望增速,在“精致生活”“超前消费”“身份认同”“追求奢侈品牌”等不良风气的“洗脑”下,不少人被错误消费观念带来的虚幻快感和美好想象所裹挟,力图通过快速成功赚大钱来满足消费欲望、实现自我认知提升。这种心理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诈骗分子精准把握受害者对时尚、社交、身份、品质的认同渴望心理,通过承诺高收入、高回报等诱人利益,满足受害者快速致富、追求成功的自尊心和欲望,成功致使受害人落入投资骗局、网络传销、高收入招工骗局等诈骗圈套。
四、个人信息泄露,诈骗手法不断更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为普通用户日常生活提供大量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土壤。其中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的用户规模仍稳居前三。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即时通信、网络视频、短视频用户规模分别达10.47亿人、10.44亿人和10.26亿人,用户使用率分别为97.1%、96.8%和95.2%。年轻人上网频繁,在浏览网页、刷短视频时一旦沾染木马病毒,个人信息就容易被泄露。还有部分容易接触到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业从业人员,法律意识不强,为谋取私利而出售公众信息,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初步掌握利用,研究出对抗性强、更新周期短、辨别难度大的层出不穷且迭代更新的电信网络诈骗技术能力。
如何提升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和能力,筑牢反诈防线?
一、提升风险意识,强化自我保护能力。面对层出不穷的诈骗形式、面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治理的新形势,应正确认识电信网络诈骗的危害性,增强预判能力和警惕感,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合理处理网络信息,培养自身独立思考、自主识别判断的能力,杜绝盲从和不良虚假信息。其次要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保证通讯设备免遭非法攻击,不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要学会理性消费,树立合理消费观念,反对拜物思想,不要盲目追求时尚、竞争性消费以及炫耀性消费。同时要加强学习防范技能,通过互联网、各大官方网站来获取常见的诈骗手段与方法,及时加强防范,提高自身风险防范意识。
二、强化宣传教育,推进防范知识普及。由于电信网络诈骗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且犯罪方式难以甄别,大多数人难以有效应对。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媒体渠道,线上线下有力结合,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工作,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重点受害群体,及时发布防诈短视频、典型案例等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相关知识,提高公众风险意识。
三、促进各方协同,形成共同治理局面。优化协调机制,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严厉打击各种电信网络诈骗,重点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等犯罪,加大对诈骗行为的联合打击力度,形成公安、法院等相关部门深度参与、紧密联系、主动作为的综合治理体系,凝聚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合力,让电信网络诈骗无处遁形,更好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此文来源:金凤法院,版权说明:以上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版权或来源标注有误,请及时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迅速处理,谢谢!]
重要
通知
李旭反传防骗直播间
等你来撩
你想知道的反传、防骗知识
这里都有答案
快手、B站、知乎、微博、视频号同步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