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形势

2020年1月4日 评论 803

就业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和谐稳定。近年来,党中央把稳就业作为“六稳”之首,始终把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保持了就业稳定和发展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反复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稳就业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意见》。这为做好就业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科学把握就业形势,全力以赴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一、为什么近年来我国能够保持就业形势稳定

近年来,我国克服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困难,保持了就业形势的持续稳定,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就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就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3—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6年保持1300万人以上,201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7.76亿人,失业率保持低位运行。二是就业结构持续优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增强,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比从2013年的31.4:30.1:38.5,调整为2018年的26.1:27.6:46.3,“倒金字塔型”就业结构形成。三是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2014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过乡村,2018年占比达56.0%,比2012年提高7.6个百分点。四是重点群体就业保持稳定。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人数连年实现双增长,年底总体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年均帮扶超过550万失业人员再就业,超过170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截至2019年11月底,累计帮扶1192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121万因去产能下岗的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五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劳动者就业渠道更加多元,工资收入稳步提高。企业用工日益规范,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

2019年,就业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预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均处于预期控制目标之内。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一系列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有利于就业稳定的积极因素不断显现。

求是: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形势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重庆市梁平区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就业水平的重要抓手。目前梁平工业园区共有民营企业270户,吸纳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2万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图为重庆宏美达欣兴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梁平分公司的纺织工人在岗位上忙碌。 中国劳动保障报供图 刘辉/摄

经济规模扩大的有力拉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把经济发展蛋糕做大,把就业蛋糕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创新实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等宏观调控方式,稳定了经济增长,夯实了就业的基本盘。目前,我国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仍处于中高速增长区间,在世界范围内仍居前列。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对就业的拉动能力相应增强,带动了就业容量不断扩大。

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如果说经济发展是扩大就业的“火车头”,那么合理的经济结构就是拉动就业的“加速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拓展就业增长的新空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蕴含的巨大潜力;坚决化解过剩产能,压缩落后产能;协同推动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板块”发展,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粵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产业、城乡、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使得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持续增强。

改革红利的释放助推了就业主渠道的拓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小微企业日益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党的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持续推进,政府效能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撑了经济动能转换,为促进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持政策得到加强,普惠性税收措施不断完善,融资模式进一步优化创新。“双创”成为时代热潮,市场活力竞相迸发,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2019年前10月,我国日均新登记企业数1.97万户,新创设企业提供了许多新的就业机会。

政策效应的发挥促进重点群体就业。有力有效的政策措施是弥补市场不足、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和劳动者的新期待,不断发展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统筹优化人力资源供给与改善劳动力市场需求,强化就业政策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社会政策之间的协同联动,将就业与创业紧密结合;织密织牢促进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创业的经纬线,注重兜住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底线,同时注重完善改革进程中受影响劳动者、全面小康建设中贫困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调整提高部分就业补贴标准、扩大就业补贴享受范围,创新推出了创业基金、求职补贴、创业补贴等利民惠民新举措。2018年11月,为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给就业带来的影响,国务院出台促进就业新政策,打出稳企业稳岗位、强培训促就业、重服务兜底线的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就业政策体系。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政策,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并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来考量。中国特色的就业政策体系成为稳形势、助发展的重要利器。

二、如何看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就业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领域固有矛盾依然存在,新的影响因素还在增多,工作推进中仍有不少短板弱项,我国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就业任务更加艰巨繁重。

从总量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有所减少,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到2020年后减幅将加快。但必须看到,这种减少是供给高位上的放缓,而且由于受教育等因素影响,劳动年龄人口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相对滞后。2018年末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仍接近9亿人,预计到2035年劳动年龄人口仍将保持在8亿人左右。近几年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约有1500多万人,加上近千万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需在城镇就业的劳动力年均约2500万人。不仅如此,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仍有增量。

从结构看,就业矛盾更加凸显。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结构性就业矛盾进一步凸显,突出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一方面,企业反映招工难,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以上,一线普通工人也面临短缺。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青年群体存在就业难题,去产能等结构调整中产生的大龄失业人员再就业则更加困难。这种“两难”并存的局面,其根源在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不匹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构性问题在就业领域的集中体现。从需求端看,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和产业链的中低端,市场中增加的岗位大部分是制造业、服务业一线普通工人和服务员;从供给端看,每年新成长劳动力中高校毕业生超过一半,农民工群体中80、90后新生代已占据主体,新一代求职者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工作条件和自我价值实现,供需对接存在错位。另外也要看到,相对于产业和技术的快速变化,人的变化是一种慢变量,实现职业转换需要一定的教育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更需要较长的时间。

求是: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形势

“双创”已成为时代热潮,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不断显现。2019年10月14日,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冠军争夺赛在浙江杭州举行,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创业者携创新创业项目展开路演角逐。图为多名创业者在互动提问。 中新社记者 王刚/摄

从重点群体看,青年就业任务艰巨。青年就业是世界性难题,我国也不例外,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压力将依然突出。“十三五”时期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年均超过800万人,再加上500万左右的中职生,青年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供给持续高企与有效岗位不足的矛盾凸显。目前我国仍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发展阶段,市场上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还不充足。部分毕业生专业技能水平、创新创业能力与市场和企业的用工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

从外部环境看,新的影响因素增多。当前,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不可避免对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市场带来影响。从监测调研情况看,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部分地区、部分行业企业稳岗压力有所加大。同时,“机器换人”的影响也要密切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加之劳动力市场普通工人难招,一些企业加快推进“机器换人”,被替代岗位多为重复性、流程性工作,主要是流水线操作工、一线客服等对受教育程度、技能要求相对较低的岗位。未来,我国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机器换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影响的就业岗位数量会持续增加、进程会提速,岗位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部分劳动者不可避免要面临下岗失业的阵痛。

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就业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提高,就业优先的目标导向尚需进一步增强。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政策落实有待加强,公共就业服务基层基础还需夯实,就业服务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随着新动能蓬勃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就业服务管理、用工制度和社保政策等需要改革完善。我国产业仍处在中低端,二元结构下就业不平衡、流动不顺畅矛盾依然存在,创造充分高质量就业机会还需付出艰苦努力。

挑战是客观存在的,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确保就业形势稳定仍有很多积极因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将为应对就业挑战提供根本保证。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推动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重大举措落地,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不断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和资金准备,将为稳定就业形势提供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特征明显,新动能方兴未艾,服务业迅速发展,乡村振兴大有可为,将拓展更多新的就业空间。企业缺工现象依然存在,劳动力市场有一定回旋余地。只要充分发挥好这些积极因素,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情,就能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三、保持就业形势长期稳定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

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近14亿人口、9亿劳动力的大国,不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始终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将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实施力度,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求是:如何看待我国就业形势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红星村开办理论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双培”课堂,促进水族同胞就业增收。图为2019年11月17日,100余名水族同胞在“传文化扬自信,学技能奔小康”“双培”课堂学习水族剪纸技艺。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摄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健全目标导向优先机制,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区间调控的下限,把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纳入宏观调控体系,精准调控、相机调控。健全宏观政策联动机制,推动产业、财税、金融、贸易、教育、社保等政策围绕稳定和促进就业综合发力,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良性循环。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在实施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专项行动时同步评估对就业影响,同步制定涉及劳动者的分流安置方案。

着力推进减负,稳企稳岗稳就业。做好“降、返、补”三方面工作,加快推进各项惠企举措落地,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降”,就是落实好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持续加强调研督导,及时评估实施效果,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稳定企业发展预期。“返”,就是落实好失业保险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持续加大稳岗支持力度。“补”,重点是对符合条件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额度提升、税收减免限额提升、及时给予社保补贴等政策。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用工指导服务,支持开展企业间的用工调剂,缓解招工难题,鼓励企业改善用工环境和薪资待遇,稳定员工队伍。

着力促进创业,积极带动就业。强化政策扶持,加大税收优惠、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创业培训等实施力度,支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强化创业服务,提升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支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建设,开展创业服务展示交流、创业大赛等活动。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加快清理和消除阻碍创业的各种行业性、地区性、经营性壁垒,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同时,加大对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完善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障等政策。

着力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针对在岗职工、困难企业转岗职工、就业重点群体、贫困劳动力等参加培训,落实一系列补贴和扶持政策;针对企业、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落实支持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开展在岗转岗培训,开展好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培训,加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推动培训对象广覆盖。广泛调动各方积极性,管好用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简化补贴申领程序,引导各方面承接大规模培训。不断提升培训质量,探索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编制发布制度,推动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健全培训绩效评估体系,支持实训基地建设。

着力加强全方位就业服务,提升就业服务水平。健全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广泛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有针对性的公共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智慧化服务,打造全国统一的服务办事信息化平台,全面推进“互联网+公共就业服务”。推行便民化服务,简化优化服务流程,推广“最多跑一次”等便民举措。组织开展系列公共就业服务活动,针对不同劳动者打造“春风行动”、“金秋招聘月”等特色服务品牌,努力实现“月月有招聘、时时有就业服务”。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监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性别歧视等侵权行为。

着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兜牢民生底线。持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就业促进、创业引领、基层成长计划,做实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信息台账,集中开展专项活动,推广精准招聘平台,有组织地开展就业见习,继续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聚焦最困难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集中发力,全面提升劳务组织化程度,把政策、资金、培训等重点用在贫困劳动力上,着力做好“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就业帮扶工作,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实效性,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加大对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继续开展“一对一”就业困难人员援助,运用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 )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