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论 | 传销心理病症分析及矫治对策研究——传销病症的心理归因

2017年2月4日 评论 0

      虽然近年政府加大了打击传销力度,但传销经济邪教在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实体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的情况下,异地拉人头传销猖獗,传统传销转战互联网,庞氏骗局、非法集资与传销手段交织,涉及地域广、人员多、危害大。打击传销任重而道远,反传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希望大家携起手来,狙击传销邪教的疯狂蔓延!您身边的反传防骗顾问,请关注反传销协会微信公众平台:lixufcxxh

                              
     

传销组织宣称的盈利率高得离谱,传销骗局的谎言荒谬绝伦,媒体曝光持续不断,正面宣传铺天盖地,打击防控势头不减,可是为什么总有那么多人从心理上对传销趋之若鹜,在行动上执着追求?政府不断打击,为什么传销还是打而不死、灭而不绝?笔者从事传销现象研究多年,曾从多个侧面揭露传销骗局,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人们对传销易感和固执的根本因素,提出矫治对策,为预防和治理传销提供决策参考,为人们认清传销过程的种种心理提供指引。






颠覆性的心理异变


在传销组织精心策划的心理操控之下,目标人物心理发生颠覆性的变异,认知体系、价值思维等等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异,沦为传销理念的忠实信徒。其变异的进程和表现如下:


(一)陷入非理性思维怪圈


1.陷入幻想。幻想是传销成员一种典型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还不断内化为一种超自然、超社会、超自身的能量。这种能量使他们罔顾社会现实和自身条件,盲目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达到的高度。这种能量导致精神胜利法蔓延,扩大了暗示、从众、互动、感染的心理效应,导致出现集体无意识状态,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受到限制,对于他们观点相反而又显而易见的事实视而不见,还把歪曲性的想象力所引起的幻觉与真实事件混为一谈。


2.丧失理智。反复接受歪曲和掩盖事实的激情训练,把人带入一个想入非非的梦幻世界,引诱其做出一厢情愿的荒唐推理。这些人在紧盯金钱的同时,还一根筋地相信成功暴富的概率高达百分之百。失去理性,使他们更容易受情绪支配,容易被煽动,自制能力减弱,处于狂热状态。他们只接受投机成功的信息,而拒绝接受和思考投机失败的信息。进而膨胀了他们侥幸取胜和期盼“奇迹”的非理性心理,无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思想行为。


3.速受控制。情绪被煽动起来后,目标人物对传销组织传递的信息不会质疑,也不想质疑,不仅全盘接受,还会迅速做出传销组织所预期的反应。如对传销组织各种清规戒律奉若圣经,对虚构的成功典型奉若神灵,对精神控制俯首听命,对行为控制言听计从。


(二)正常的认知基模被摧毁


1.道德伦理底线失守。一是对“骗”重新诠释,将谎言欺骗理解并解释为“善意的谎言”、“帮人助人的手段”、“给亲友带来福音”,就像“妈妈骗小孩打针不疼”一样。二是形成强盗逻辑,“如果我认为对你有利,我就可以对你用任何手段,包括欺骗”。三是放弃道德伦理底线,父子、夫妻、邻里、同事、战友、同学等亲友熟人,均成为他们“拉人头”的人脉资源。


2.法律界限被模糊。传销组织一是通过“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手段给“资本运作”披上合法外衣。二是夸大宣传社会上打法律擦边球而获利的个别现象,使组织成员形成这样的思维:要想赚大钱、快赚钱,就要有胆量,就要抓住机会,就要敢打法律擦边球。进而对欺骗亲友、诱导他人思维、颠覆他人价值观等等恶劣行径心安理得。


3.成功定义被颠覆。成功有多重涵义,但归结起来,任何成功都离不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成功是社会对个人贡献的一种评价和回报。但是身陷传销组织的人们,成功的定义被狭隘地界定为“有钱就是成功”。传销组织通过大量列举我国转型期那些“抓住机会取得成功”的典型案例,夸大金钱的作用及金钱造成的不平等,要求成员“从身边小事做起”,最终使成功定义狭隘地界定为“拉人头”的数量。


(三)思维扭曲心理异变


1.价值观重塑,变得狭隘狂热。传销成员们深信人生价值就是“挣大钱”,自己身处“窘境”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钱”,造成自己“没有钱”的原因是自身缺陷以及没有抓住机会,必须牢牢抓住眼前这最后一个机会,必须不顾一切地“拉人头”、“上业绩”,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进而,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狂热。


2.心态重塑,变得狠毒残忍。经过传销组织的心理操控,传销成员与正常社会的隔膜越来越厚,变得狠毒与残忍,他们不惜将亲友从优越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中骗出来,不惜毁掉亲情友情,不惜离散他人家庭、拆散情侣,不惜让学龄儿童跟着父母沦落天涯。


3.疯狂追“神”,变得偏执顽固。传销组织抓住目标人物“禁果逆反心理”,将最高领导者塑造成“神”,使其高深莫测,利用这种朦胧状态刺激人们好奇心和崇拜意识。为了追逐这个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神”,传销痴迷者们不断地在时间上、精力上、金钱上加大投入,产生赌徒效益,行为上变得越来越疯狂,思想上变得越来越偏执,心态上变得越来越顽固。


多维度的心理归因


传销发源于西方国家,却在中国泛滥成灾。他国民众能够理性看待传销,而我国民众如此不理性,其中有源远流长的民族心理和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原因,也有个体心理方面的原因。必须对这些心理归因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才能找到有效的矫治对策。


(一)心理归因。人们对某种事务的轻信和狂信是有民族历史背景的。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几千年的思想和精神禁锢,使盲从权威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理之中,极大地限制了人们思考的空间和内容。历史上出现的种种狂热行为反映出人们心理素质的不成熟,反映出人群中有一种放弃思考而乐于服从、盲从的渴望和狂热心理。如今,一些人容易受传销组织的蛊惑和控制,正是源于这样的心理基因。


(二)社会心理归因。传销泛滥,也有其深刻的社会心理归因。


1.不劳而获的暴富心理。“一夜暴富,出人头地”的梦想是传销行为屡禁不止的首要社会心理、思想动力。传销组织的“厚利”引诱,正是利用了人们好逸恶劳的本性,紧紧抓住渴望暴富的心理弱点。


2.非理性的盲信心理。感情维系是人际交往主要纽带,人们对亲人、熟人缺乏理性防范意识,容易不加思考地盲目信任。那些狂热的传销信徒对暴富信心满满,固执地用亲情挟持亲人加入他们的组织,经常发出“不听我的,就是不孝”、“不加入进来,就断绝关系” 等诸如此类的威胁。本来就有重人伦亲情的人际信任心理,加上亲情、友情、爱情的挟持,还有传销组织精心营造的集群效应围攻,目标人物在诸多情绪的影响下,往往难以招架,陷入盲信、盲从状态。


3.片面自尊及赌徒心理。传销狂热分子之所以“死不回头”,一是“死要面子”的片面自尊心理作怪,他们当初卖房、卖车、卖店,轰轰烈烈出来搞行业,为拉人头在亲友面前“充大头”、“扮大款”,怎么也不能灰头土脸地回去。二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赌徒心理作怪,许多人倾其所有投资“资本运作”,全部身家都押进去了,只能破釜沉舟,以赌徒的心理再押上自己的身心健康、人格尊严、亲情友情等全部筹码,没有退路,只能越陷越深。


4.寻求平衡的补偿心理。对传销活动的盲目自信加上赌徒心理,使传销者执迷不悟。一旦识破骗局,他们又会产生强烈的受害感,产生一种极其不平衡的心态,这也刺激他们利用亲情、友情“拉人垫背”,从中寻求心理平衡,借以补偿经济损失。


(三)个体心理归因。在传销组织的谎言诱惑和心理操控下,有的人能够抵御诱惑、全身而退,有的人甘愿受骗、狂热追随。在同等诱惑条件下,人们做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反应,其原因在于不同的个体心理。对传销易感和固执的人们,大多有以下个体心理。


1.低概率高估。投资不过几万却能获取过千万回报,如此高额投资回报,相对于正常的投资而言,当属低概率事件,其极限值趋向于零。然而,对于有“低概率高估”心理的人们而言,“小概率赢大钱”总比“大概率赢小钱”更吸引人。更何况在传销组织蛊惑及各种心理效应综合影响下,这个近乎于零的低概率事件,在他们眼中,其概率就高达百分之百。


2.证实偏见。“证实偏见”心理,使人们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证据。因为“证实偏见”,痴迷传销的人,狂热信奉传销理念,对于政府的正面宣传、媒体的曝光等这些与自己观点相抵触的证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证实偏见”,进一步加剧他们的过度自信,使之更为乐观地相信自己的判断。


3.羊群心理。人们对传销的易感,在一定程度上也因为“羊群行为”这一心理效应。根据“羊群心理”的机制,如果对传销理念的认可,还不足以使他们决定加入,那么,促使他们决定加入的就是模仿行为,他们经过考察其他人的决定而做出相应的决定。当看到前面到来的人或者同期到来的人决定加入,他们就会进行模仿。


4.沉没成本。事实上,传销之路并非真的满地黄金,其中绝大多数人长期处于亏损状态。他们为什么没有及时止损、退出?这就是“沉没成本”效应在起作用。人们在决定是否继续做某一事情,不仅看这件事的效益,还要看过去的投入。这些已经存在的投入就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效应使人们沉湎执着于过去在金钱、时间、精力等方面的投入,不想退出,也难以退出。


5.禀赋效应。“禀赋效应”理论认为,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效应。在“禀赋效应”作用下,那些对传销活动投入大量“沉没成本”的人,就会将传销活动视为自身事业,即使发现亏损也不愿将其贱卖。


6.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亏损不断加剧,传销者更期待用更高的代价和风险来进行损失弥补。“损失厌恶”表现在精神层面上,就是规避和厌恶“后悔”这种负面情绪,不接受自己选择失误、投资亏损的事实。


7.虚假同感偏差。“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喜欢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因为“虚假同感偏差”,传销人员在他人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欺骗手段,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到他人身上,还自以为“我这是为他(她)好”。


“低概率高估”、“证实偏见”和“羊群心理”使人们对传销易感;“沉没成本”、“禀赋效应”、“损失厌恶”和“虚假同感偏差”,导致传销者一直处于恶性循环的纠结状态,固执地痴迷传销。(李钰轩)


转载来源:中国工商报

相关报道: 专论 | 传销人员最反感别人说他们被洗脑,在劝说时切忌说“传销”和“洗脑”! 忠告固执的“行业人”:请站在自己的背后审视自己!
 专论 | 脑子是洗洗更健康吗?论传销洗脑
 科普 | 用心理学去诠释罪恶的传销洗脑套路
 科普 | 精神控制:传销骗局的核心 南派传销洗脑术
 科普科普 | 攻心:传销“可恨”与“可畏”之处
 科普 | 传销组织老拿红头文件说事 如何辨别红头文件的真假
 科普 | 教您火眼金睛识别各类传销

进入论坛,还有猛料带给你

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小编微信号二维码,长按
添加,举报咨询加我哟

联系我们
电话:010-87688211  010-69243484QQ:515082592  695069812微信:13910407259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地铁9号线郭公庄地铁站附近官网:www.fcxxh.org        邮箱:13261207360@163.com公告: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阅读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